快捷方式:发布信息| 收藏公司

光变粉 感光变色粉 千色变品牌直销

产品/服务:
有效期至: 长期有效
最后更新: 2017-12-07 14:17
单价:
面议
立即询价

(发货期限:自买家付款之日起 天内发货)

  • VIP指数:    0 [第1年]
  • 认证信息:          
  •   通过认证
  • 所在地区:
收藏本公司 人气:184
  • 详细说明
  • 规格参数
  • 联系方式

“光变粉 感光变色粉 千色变品牌直销”参数说明

是否有现货: 认证: SGS/EN71-3
功能: 光变粉 颜色: 橙色
形态: 粉末 类型: 合成
应用: 油墨业 型号: MC17#
规格: MC17# 商标: 千色变
包装: 袋装 粒径: 1~10μm

“光变粉 感光变色粉 千色变品牌直销”详细介绍

感光变色粉

一、感变色原理:感光变色产品,经阳光/紫外线照射后,吸收阳光/紫外线的能量面产生颜色变化,当失去阳光/紫外线照射时,即回到原来的颜色。

1. 光变粉是隐影印花的典型代表,光是纺织品上的印花图案随外部条件的变化而改变色泽的印花,使织物上图案色泽由常规的“静态”变为新颖奇特的“动态”,其色泽的变化一般为可逆变化。

2.光敏变色印花亦称光变色印花,早期的光敏变色印花是用光变染料,在紫外线的照射下染料结构发生变化,呈现不同的色泽。例如,染料A是无色的,经紫外线照射后,分子开环变成菁结构的染料B,呈蓝色,当染料B再暴露于可见光中又会重新转变为无色的染料A。现在采用微胶囊技术把光变染料包覆于胶囊中,一般粒径为1~10微米,用微胶囊包覆后的光变染料,其耐光牢度大大提高。目前光变染料已发展到有4个基本色:紫色、蓝色、黄色、红色,这4种光变染料其初始结构均为闭环型,即印在织物上没有色泽,但在紫外光线照射下可以变成紫色、蓝色、黄色、红色。所谓光敏变色从一种色泽变为另一种色泽,是在印花色粉中把光变染料和一般色涂料拼混后—起印花。例如用光变染料红与涂料蓝拼混后印花,在织物表面呈现蓝色,在紫外光照射下则变为蓝紫色。光变粉

3. 感光SMC粉为感光变色材料产品,变色原理为吸收特定波长之紫外光源,藉由该光源之能量而产生颜 色变化(变为紫色、红色、兰色、黄色等),当特定波长的紫外光源不在时,即回复原来的颜色。感光MC粉是经由微胶囊技术处理过的产品,外观为粉状,粒径在1~10μm之间,并具有耐高温、抗氧化等微胶囊所改质的特性。感光MC粉可应用于涂料、粉、塑料各产业,产品之设计大多以室内(无紫外光之环境)与室 外(有紫外光之环境)有颜色变化为诉求。

4. 感光基本色:红、黄、蓝、紫、天蓝、橙、灰、绿有色变有色:黄变红黄变绿黄变橙黄变紫蓝变紫12紫色,#14兰色,#16黄色,#12紫色#19红色(无色变有色)感应波长:#12紫色:290nm~390nm #14兰:280nm~390nm #16黄色:270nm~370nm #17 橙色:270nm~370nm #19红色:290nm~400nm 一般紫光灯为365 nm波长所以对黄色和橙色感应不明显


二、塑料射出及押出之应用:可适用于各种塑料之加工,如PPPEPVCPUPSABSTPREVANylonAcrylic建议塑料之熔融指数(MI值)大于10,弯曲弹性系小于13000加工时应先用白蜡油将塑胶料润湿(注意白蜡油添加量不要超过塑胶料的2%),然后再将变色粉 加入到塑胶料里面搅匀,搅拌时需注意分散性,分散不良可加入适量分散剂。可与不同色粉混合使用,搭配出更多样的色彩变化。应尽量避免在250℃以上之制程进行加工。感光的光疲乏性产生,由UV光过度曝晒、酸、自由基(单态氧原子)和湿度造成,一般建议不要长时间暴晒。


三、产品使用注意事项:应避免与紫外光吸收剂同时使用、对极性之敏感度高,添加不同之添加剂或使用不同之基材,均可能会造成色差。感光变色粉耐温度最高为220度,160-180度为宜感光变色粉的注塑比例为5‰-8‰感光变色粉适用的材质:PP/PVC/ABS/EVA/硅胶等注塑用料:透明、半透明白料效果比较好,注塑不可用白料,否则颜色会很淡。注塑有颗粒的解决办法:1、分散不开应搅拌均匀 2、加分散剂光变粉MC/SMC/TOP系列,MC有红、黄、蓝、紫、橙、绿、天蓝、灰SMC粉有大红、朱红、紫红、橘红,TOP粉有红、黄、蓝、紫。

四、毒性与安全性:感光MC粉对皮肤无刺激性,不含对人体有害的物质,符合安全玩具和食品包装标准。

五、感光储存:感光MC粉应密封储存于密闭、干燥、阴暗处,避免阳光直射。


六、感光成品介绍:感光变色T恤、光变飞盘、光变发夹、光变镜片、光变饰品等等


您可以通过以下类目找到类似信息:

 

免责声明: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会员自行提供,内容的真实性、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会员负责。苏州健康信息网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。

友情提醒:为规避购买风险,建议您在购买相关产品前务必确认供应商资质及产品质量!